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,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。到了晋代,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。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,亦传播甚远。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粽子又叫什么?知道他还叫“角黍”和“筒粽”吗?一起来了解下吧!
粽子又叫什么?
粽子,最早叫做“角黍”。角是牛角,祭器;黍可是北方的黄米或南方的糯米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。古人认为,此时阴气始生需要端正驱邪。端,端正,是五行之端,是开始;午为正中,纵横交错才有正中,交错在古语中是阴阳争。端午日,阴阳交错,用角黍平衡阴阳。粽叶包黍(糯米)是以阴裹阳,于是阴阳在此和谐,日子也就平祥顺和了。
角黍,古时夏至节祭地的用物,初始的意义和屈原没一毛钱关系。后来,夏至的习俗被用到了端午,夏至、端午的习俗一样了,角黍也就成了端午节的食物。古时五、午通用,所以五月初五又称端午。农历五月有“皋月”之称,是盛夏,天气闷热潮湿,皋是湿气的意思。古人认为,这个时候阴气在地下开始聚集,与阳气相互争斗,阴为湿阳为燥,湿气从地下逼迫阳气上升所以天气越来越热。这也是暑热在阴阳五行中的解释。阴阳争斗反应到人身上,就要祛毒扶正,也就是要端正!这个时候又是阳气最鼎盛的时候,因此要避毒。黍,又称“火谷”,火属阳;粽叶长在水里,从水属阴,用阴性的粽叶包裹阳性的黍,取的是阴阳调和、驱邪避毒之意,是祭祀礼拜天地的物事,和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事情没有关系。
端午节祭祀屈原是后人赋予端午节的内容,这种和人有关的传说,还有介子推说、曹娥说、伍子胥说。介子推的故事在山西,估计角黍里包的是黍;(黍,稷中之黏米),曹娥、伍子胥的故事在吴越之地,屈原的故事在湖南,这三个地方角黍里包的大概就是糯米了。《齐民要术》中说:“用菰叶裹黍米,以淳浓灰汁煮之,令烂熟。于五月五日,夏至啖之。粘黍一名‘粽,一名‘角黍’,盖取阴阳尚相裹,未分散之时像。”
粽子又称“角黍”、“角粽”,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,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。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,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。到了晋代,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。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。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,亦传播甚远。日本、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。粽子传说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,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。粽子种类繁多,从馅料看,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棕;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八宝、火腿、蛋黄等多种馅料,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的习俗!
现在人们说的端午节祭祀先祖,其实是后人赋予的。其实古人对端午有很多种说法,按照《齐谐记》的说法,是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,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。因为蛟龙怕楝叶、绿丝。而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却说:“糉,俗作粽。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,尖角,如棕桐叶心之形,故曰粽,曰角黍。近世多用糯米矣。而今俗,五月五日以为节物,相隗送,或言为祭屈原。作此投江,以饲蛟龙。”因李时珍此种说法,故闻一多有 “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”之说。
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《风士记》云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。”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《续齐偕记》中说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,楚人哀之,遂以竹筒贮米,投水祭之。”于是以讹传讹,相沿成俗。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。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,它的起源说法很多。最让人信服的是“包烹”之说,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,为了适口,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,这虽不叫粽子,却已有粽子的雏形。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,进入石烹时代,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,坑中垫兽皮,再注水其中,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,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,直至成熟,这就像粽子。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,但一说用于祭祖;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,两说都有道理。